特劳特战略咨询

特观察 | “打工人”对抗“内卷化”的三种方法 2020-10-30特劳特(中国)

最近,“打工人”和“内卷化”这两个词成为热点,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它们其实在说同一件事:劳动者不得不付出更辛苦的努力,却依然无望改善自己的处境。很多严肃的学者也加入到这场全民大讨论中,让我们拓宽了对这个热点问题的理解。

 

什么是内卷化?

内卷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66年出版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他发现,印尼爪哇的水稻农业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无法提高单位人均产值,他用内卷(involution)描述这种现象,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

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黄宗智1980年代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书中将这个词翻译成“内卷化”,后来又改译为“过密化”,并运用这个概念分析中国的小农经济,指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劳动投入越来越高而劳动回报却越来越低的情况,以至形成一个顽固难变的封闭体系。“内卷化”这个生动形象的翻译最近被广大网友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引起社会强烈共鸣。

复旦大学经济学家韦森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中则认为,最早提出人类社会演化过程中“内卷”问题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把“内卷”(involution)与“演化”(evolution)相对照。韦森认为,在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大致有三种“路径力量”在起作用:即revolution(革命)、evolution(演进)和involution(内卷)。革命是不连续的、剧烈的变革,演进是连续的、缓慢的变迁。与前两者相比,内卷是同一个层面上的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

学术界关于内卷的研究,内涵十分丰富。不过,最近网友热议的“打工人”的“内卷化”,则是专门形容社畜们面临的困境:投入更多却无法获取相应的回报,因为别人也在投入更多。比如,很多企业都在推行996式的加班,员工不得不工作更长时间——迫使你加班的不是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更多班的打工人。但是,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并不能从这种额外加班中获得好处,因为其他企业、其他员工也在拼命加班。就像孙立平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说,历史上中国农民种田就像种花一样,但是这种精耕细作、成倍的体力付出,提升不了多少产量。同是天涯沦落人,难怪互联网程序员叫自己“码农”呢。

内卷是打工人的宿命吗?不然。我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破解内卷化:

 

第一种方法:科技创新

以小农经济为例,如果用相同的种地方法,本来是一个人种一亩地,现在派出十个人还是种这一亩地,把耕田、浇水、除草、施肥、间苗、除虫、收割、脱粒等各个环节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也不可能把亩产提高十倍,很难让这九个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明清时代中国小农经济无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但是如果当时能引入现代的农业科技,比如农药、化肥、地膜、农机等,产值增加十倍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打工人来说,如果企业能够实现重大的科技创新突破,那就不需要靠低水平地增加工作量来获取那一点点可怜的增益了。比如制药企业一旦获得某种重大新药的突破,公司股价立刻翻番,一款好的新药可以养活企业全体员工十几年。约翰·洛克菲勒创建石油帝国,起步是因为他率先研发出不会爆炸的安全煤油;安德鲁·卡内基成为钢铁大王,是因为他慧眼识珠,首先引入英国的先进技术,将锻造一根钢轨的时间从2周缩短到了15分钟;而通用电气风光了一百多年,源头自然可以追溯至创始人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的电灯,那可是划时代的大发明。甚至,并不需要这么重大的科技突破,哪怕你比别人先掌握调制一种新配方奶茶的方法,也可以让你的奶茶店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享受技术红利。


第二种方法:管理创新

企业并不是经常能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在很多行业,这种突破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发生一次。管理创新,是突破“内卷”的又一利器。不少中国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意识到,管理创新也能带来企业经济成果的显著增加,中国企业的落后,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落后,管理上也落后于人。

比如,1913年,亨利·福特受芝加哥屠宰场启发,率先在福特工厂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一创举大幅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使福特有底气把工人工资创纪录地提高到每天5美元,把工作时长从每天12小时缩短到8小时,把原本社会底层贫困劳碌的工人变成了富裕有闲的中产阶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结构。

再比如组织制度的创新。192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收购了许多小公司,企业规模急剧扩大,产品种类和经营项目增多,而内部管理却很难理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的艾尔弗雷德·斯隆参考杜邦公司的经验,提出“协调控制下的分权运营模式”理念,采用事业部制的形式改组通用汽车,极大提升了组织效率,使通用汽车在1930年代超过福特成为全球第一。

有些企业管理者往往更相信硬核的科技创新,实际上,软性的管理创新,威力并不亚于科技创新。比如美国的农业非常先进,几个专业农民就可以管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亩的农场,日子过得比中国的农民爽太多,靠的不仅仅是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能力。农场想要产生经济效益,仅仅是高效生产这一环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还需要和期货交易所、金融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产业集群紧密协调,环环相扣,这是我们目前还欠缺的。

 

第三种方法:理念创新

很多关注“内卷化”的文章,都注意到了背后有一个共同现象,“同质化竞争”。既然是同质化,就只能比拼要素的投入强度,更多资金、更多土地、更多时间、更多码农、更多研发人员。你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我工作12个小时,他工作15个小时。这种同质化“军备竞赛”注定没有赢家,所有人最后都是输家。

同质化的背后,是中心型的治理理念。所有人用同一个标准,挤在同一个赛道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抢跑、吃兴奋剂、无意的甚至有意的互相踩踏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人们能够改变思考的底层逻辑,采取多中心的治理理念,内卷化自然就消解了。这需要理念的创新。

比如黄宗智教授谈到中国高校的内卷化,上级统一进行管理,无论上级最初出于好意制定的考核指标是什么,最终一定会变成无休止的令人疲惫的军备竞赛。假如一开始规定发表两篇A类论文可以晋升,随着“内卷化”的比拼,最后就会变成发表10篇都不一定能晋升,结果不再有人做自己真有兴趣的研究,都在拼命输出注水论文。但是,如果把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基层的系,多中心治理,一刀切带来的内卷化竞争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再比如入学考试,东亚的中日韩以及港澳台地区,都延用儒家文化圈千百年来的统一考试录取,虽然“公平”,但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造成了考生的严重内卷。补习班铺天盖地,军备竞赛永无止境,学生和家长苦不堪言。而在采取“申请制”的欧美国家,由于每所学校的录取标准不同,内卷化的情况要好不少。当然也有人说,哈耶普斯这几所知名大学其实录取标准越来越类似,逼得美国学生也开始“内卷”了,比如大家都考核学生“服务社会”,美国的中学生们就被逼得都去非洲扶贫赈灾;考核“领导力”,中学生们就一窝蜂地创立社团,哪怕他们内心其实并不想做这些事。这当然也是一种内卷,但毕竟不是统一录取,内卷的程度比我们好很多。

华为刚刚公开了任正非最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座谈的发言,题为《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其中特别说到教育问题:“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加上中专生大约有一千万,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差异化就容易产生尖子,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求才若渴的任总代表用人单位,他的话值得教育部门深思。

在企业界,曾经大部分企业也都在同质化竞争。比如洗发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对洗发水的认知就是用来洗头发的化工产品,几块钱一瓶,基本没有利润。你卖哪怕稍微贵一毛钱,消费者肯定不买。直到1990年代宝洁进入中国,告诉消费者,洗发水其实也是“多中心型”的,有柔顺的,有去屑的,有滋养发质的,一瓶洗发水的价格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这一波神操作不仅让中国消费者目瞪口呆,也让中国的企业经营者目瞪口呆,天量的利润就这样被创造出来,那个年代,宝洁是中国第一流大学生最向往的就业目标。

宝洁的做法,背后是“定位理论”。1969年,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发表论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提出每个品牌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通过差异化进行竞争,而不是挤在同一个地方进行绝望的、无法退出的同质化竞争。他说:“要么你正确地定位,从而与众不同;要么陷入价格战,直至死亡。别无其他选择。”

如果企业依旧陷在同质化竞争的泥坑里,“打工人”的宿命确实就是“内卷”,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有人比你更努力。而如果企业家能够打破旧理念的束缚,为自己的企业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差异化诞生了,内卷就消解了,每个人的生存空间都变大了,不再“过密化”,千军万马不再挤着过同一个独木桥,而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当然,还有比定位理论更激进的多中心治理理念,比如区块链思想,它的底层逻辑是去中心、分布式管理,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用技术手段实现彻底的人人平等,赋权于每一个人。虽然听起来有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气质,但是也不失为人类社会对抗内卷化一次勇敢的理念探索。

理念的创新,比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还要走在前面。科技和管理创新,仍然是遵守既有的规则,在既定的同一个赛道里,争取比别人跑得更快。你仍然要担心别人也学会这一套,比你跑得更快,最后又演变成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而理念创新则是要打破旧规则的束缚,形成开放包容的新治理体系,不止一个赛道,不止一个方向,甚至不止一个维度。正如杰克·特劳特所言:“更加努力很少成为通往成功之路,更聪明地努力才是更好的办法。如果人人都往东,那就往西看能否找到空位。”

打工人,加油!

business-continuity-planning-develop.jpg

相关推荐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2019-09-26

特劳特伙伴公司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自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1969年首次提出商业领域的“定位”概念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对全球范围的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众多知名企业从这一战略理论中受益良多。

伙伴动态 | 明月镜片与德国徕卡开启战略合作

伙伴动态 | 明月镜片与德国徕卡开启战略合作

2024-11-01

2024年10月15日,“全新视界·徕卡镜片(Leica Eyecare)中国发布会”在上海新天地举办,中国镜片领军企业明月集团与全球光学巨头徕卡公司携手推出光学镜片,为中国消费者打造极致视觉体验。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公晚、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公兴、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曾哲、徕卡全球CEO Matthias Harsch、徕卡相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Siegmund Dukek、徕卡视光全球董事总经理 Joerg Bauer、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邓德隆、特劳特(中国)公司首席战略官唐云川、璞月徕卡业务中国总经理王晶等公司高层及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共话发展。

媒体聚焦|邓德隆:要用什么战略‍‍定位,匹配当下的经济环境?

媒体聚焦|邓德隆:要用什么战略‍‍定位,匹配当下的经济环境?

2024-11-01

定位理解起来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过于简单使得大家很容易忽略‍‍‍‍‍‍‍它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2024-02-05

1969年,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工业营销》杂志撰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定位理论诞生。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2023-12-05

【亿邦原创】11月29日消息,在2023亿邦未来零售年会上,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发表了题为《大变局时代,迎接新定位》的演讲。他分享了对企业竞争阶段的理解以及特劳特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经验,指出企业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成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2023-10-16

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