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邓德隆:李泽厚离世的广泛反响,凸显人们对深厚思想的向往 2021-11-05潇湘晨报
编者按
11月2日,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家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岁。李泽厚先生的儿子给远在中国上海的邓德隆发来微信:“邓先生,我父亲今早过世了。”虽然已有一定心理准备,邓德隆一时仍觉得天崩地裂,3日深夜写下《忆91岁李泽厚先生!这两件事,让我泪流满面》一文。4日下午,本文作者特地在上海独家专访了邓德隆先生。
文/张德会 宁静 陈子妍
邓德隆与李泽厚都是湖南人,2004年相识,有着长达17年的密切交往,其职业生涯深受李泽厚影响。作为世界顶级战略专家,邓德隆现任特劳特伙伴公司(Trout & Partners)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
“泰山其颓,哲人其萎”。李泽厚先生的离世消息,不仅在学术舆论场引发关注,而且在社会大众中形成广泛反响。邓德隆认为,在快餐文化和即时满足感流行的当下,这凸显了人们对深厚思想仍抱有深深渴望和向往。
以下是邓德隆与本文作者的独家对话。
“他把大房子跟同事换了一套小房子”
作者:您和李泽厚先生最初于何时相识,是否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初见李泽厚先生,印象如何?
邓德隆:李泽厚先生日常居住在美国,每年定期回国,会朋友,寻美食,我们之前一直通过电话沟通。2004年他回北京,我们第一次见面,在他家里,中国社科院的宿舍,在中国美术馆附近的东厂胡同。房子不大,六十平米左右,墙上挂着那幅很有名的对联,冯友兰写给他的“刚日读史柔日读经,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套房子其实也有个故事,社科院本来分给李先生的是一套很大的房子,但是李先生觉得这个大房子没有北京味儿,他把这套大房子跟同事换了一套小房子,因为这里离北大红楼、五四大街、故宫等历史文化景点很近,更有北京气息,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根。
未见他以前,我就通过读他的书,已经和李先生无数次地在心灵对话。第一次见到真人,发现李先生是一个非常亲切的长者,让我这样一个后辈小子完全放下拘束,特别放松地沟通。我们第一次见面,主要是我聊他的书。我说他的《历史本体论》有很多内容没有展开,还说他的《华夏美学》写得回肠荡气,只可惜结尾部分狗尾续貂,应该重写。李老师听了很高兴,哈哈大笑,说你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问题的,现在的结尾确实是狗尾续貂,但是要重新修订也不容易,有很多现实障碍。我们还约定了第二年一起出游,后来2005年“十一”长假我们一起去了云南丽江。
作者:在与李泽厚先生的交往过程中,您感受到他的性格特质是怎样的?
邓德隆:李先生是一个真实、率真的人,他不会让人感到有压力,就是因为他特别真实,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对学术的问题、对其他学人的评判也直击要害。
作者:您如何定义您与李泽厚先生间的关系?为什么?
邓德隆:严格来讲,我不是他的学生,算是私淑弟子。李先生很耐心地指导我学哲学,也提了很高的要求。他给我开了很多西方哲学的原著书单,要求必须读,还要求我读几大宗教的原典著作,因为必须了解各个宗教的文化心理结构,才能知道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自处。我今天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又拿出来了,李老师当时让我精读书中关于费尔巴哈的章节,我答应了却一直没有好好读完,今天拿出来继续读。
李泽厚先生觉得我特别适合搞哲学,说在我身上花的时间比他所有博士生加起来的时间都多。李先生的新书《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英文版出版时,他指定一定要我写序,我勉力写了一篇《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他说这篇文章很有分量,胜过一本书。我觉得李先生曾经想过诱惑我走学术道路,但是我说,我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以定位的新范式引领企业重新配置资源,在一个个行业打造典范,这才是真正践行你的哲学思想,从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对你的哲学也有传播效果。李先生听了哈哈大笑,也就不再逼我了。
作者: 在与李泽厚先生的接触中,您感受到怎样的精神滋养?他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对您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邓德隆:李先生对我是全方位的影响,影响太大了。李先生的书重塑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我获得了自觉意识。原来我做企业、为人处世,是凭着直觉在做,李先生的书让我有了自觉意识,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超越自我,把握偶然,追求美的境界。
比如,“以美启真”,当我们协助企业制定战略时,是否美,成了我们的评判标准,这既合乎又超出了理性、规则、机械的运作。人生的偶然给了我们实现自由的可能,但是要选择哪种自由?“美”给了我们评判标准。最美的通常就是通向真理的门户,我们以美去发现自然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经济的秩序,当然也包括企业运作的规律。
“以美储善”,以审美仁爱的天地境界来范导企业管理,这是一种对绝对价值的追求。企业家每天要做各种决策,其实就是在各种选择中做决策。选择的标准决定了企业合乎伦理的层次。在合乎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还可以有道德的绝对伦理价值的层次值得去追求。“崇高美”能范导企业的选择,赢得顾客的敬重。此即自由意志。
“以美立命”,是以深层的情感信仰去肯定、热爱、把握、创造人生。“游于艺”,“成于乐”,以此作为人生的寄托和安顿。“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正是本源意义的“以美育代宗教”,找到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对我个人而言,我对定位事业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这是李先生的哲学帮助我实现的人生境界。
李泽厚先生说美学是第一哲学,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自己掌握命运”这个要点,使人的存在有别于其他动物,不再是生物进化的竞争规则,而是情理结构的文化积淀规则,引领人类不断前行。特别是作为热衷于人间烟火气的中国人,我们追求的往往不是个体灵魂的拯救升天,而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才是中国的形而上学,其最高的情理结构,便是形而上的“仁”“安”,这就是美。
“为什么人们一边打着游戏一边怀念李泽厚”
作者:与其他学界人士不一样,李泽厚去世,影响力超越了专业界别,引起广大民众的关注、悼念,在短平快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您认为大众(甚至包括90后、00后)为何如此高度关注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的消息?这除了其作品的影响力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邓德隆:其实这也出乎了我的意料,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尚念大一的儿子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截图,显示凤凰网这一家媒体为李泽厚先生做的纪念专题就已经有了超过一亿的阅读量,这让我非常吃惊。我原以为李泽厚先生只存在于象牙塔里的七宝楼台,没想到十几岁的小孩都在关注。
海德格尔说现在的世界不再是诗的世界,而是散文世界的“无底深渊”,许多人都在琐碎、庸俗、碎片化地活着。缺什么、补什么,整个社会反而会有对这种庸俗化存在的反抗,对深刻、智慧的强烈渴求。这次大众对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离世消息的广泛关注,就凸显了李泽厚独特的价值,反映了在当代人的内心深处,对美好深厚的文化思想仍抱有深深的渴望。
作者:李泽厚先生著作最后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但他的消息仍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美的历程》等著作仍长期霸占畅销书榜。您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怎样的强大力量,以至于如此深入人心?
邓德隆:据我所知,李先生的书现在卖得最好的是《美的历程》和《论语今读》。《美的历程》美不胜收,《论语今读》深不可测。其实李先生的《华夏美学》写得更深刻,但是阅读门槛也比较高。而《美的历程》则是以观光游览的方式,展示中国人的心灵史,从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到先秦理性、楚汉浪漫,再到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把死的历史讲活了。我曾经跟李先生提过一个想法,比如在上海迪士尼旁边,建一个“美的历程博物馆”,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来游玩,沿着博物馆的参观路线一路走下来,饱览华夏的美,家长肯定愿意来。李先生听了特别开心,说好主意,但是他担心建这个博物馆要花很多钱。
作者:在生活被短平快和强烈刺激占据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这种深刻的人文哲学?
邓德隆:肤浅文化当道,后现代可能觉得没有必要追求深刻,“过把瘾就死”,一直肤浅地活下去,这也许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但是李先生不满意,他想要重构审美。比如说,流行音乐我们也可以听,它也是一种美,毕竟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更深刻。这二者无法互相替代。人有一种责任,让自己的心灵结构更丰富,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开发自己的潜力,创造更加丰足的命运。
作者:您认为,是怎样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实造成人们沉迷于肤浅文化中,但又怀念、期待哲学美学的滋养?
邓德隆:是的,为什么人们一边刷着抖音一边想要深刻,一边打着游戏一边怀念李泽厚?我觉得,抖音也符合了一种人性心理结构,是已有心理结构的简单重复,只看自己喜欢看的,这是一种“熟练的无能”,停留在低层次的肤浅重复中,难以实现突破,人的心灵也就僵化了。虽然我觉得不能一味责怪企业用算法迎合人们的肤浅,但值得思考的是,积淀而成的心理形式通常是由广义的教育而来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李泽厚先生说,人之所以拥有动物所没有的能力和情感,其实是人通过广义的教育创造出来的,人造就了人自己;人之所以能造就自己,是因为“学而第一”。杜威、皮亚杰等教育专家也有类似的观点。所以我觉得,广义的教育的失败,导致了现在的肤浅文化。因此,李先生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他对教育高度重视,有好多篇关于教育的文章,教育行业的媒体约稿,他也格外重视。当然,他本人也当过教师,在中国教过小学,在美国教大学。
作者:面对现实,您认为该如何突破这种文化困境?
邓德隆:当然是依靠教育。李先生认为,未来的教育学将会超过经济学、物理学等20世纪的显学,成为21世纪的第一学科,所谓“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当然,那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教育学。在李先生的想象中,那时的生物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把人的基因研究清楚了,知道每个人的特长、优势,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鸭”,而是真正发现和发挥每个人潜在的能力,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各自特长的“片面发展”,这种发展才是人生最大的愉快。如果实现了这样的教育,每个个体实现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人们就不会再沉迷于肤浅文化所提供的逃避功能。
“他的精神家园在湖南,在中国”
作者:你们两位都是湖南人,都在他乡或异国生活过,常常会有故园乡愁吗?
邓德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先生作为湖南人,对家乡的感怀、乡愁,我们在他的作品当中能够感受到,他一直深情地怀念着故乡的杜鹃花、油菜花。我们在一起经常谈论湖南的山山水水,臧否曾国藩、左宗棠等湖南历史人物。他曾经说过,希望我陪他回宁乡走一走,可惜一直未能成行。李先生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人物,他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始终拿中国护照,哪怕因此造成一些生活的不便利。他的精神家园在湖南,在中国。这也符合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中国人用审美代替了宗教,“天地国亲师”,天地之下就是“国”。“国”者,家园,乡土也。对乡土的依恋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
其实,在他去世前不久,原本打算回国,我们还讨论了他回国之后的生活安排。我听说他要回国就立刻明白了,以他的九十多岁高龄,那就是准备回国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光阴,和这个世界告别。西方人有对上帝的敬畏礼赞,对深重罪孽的恐惧哀伤,而我们中国人很少有这些情绪,更多的是对怀旧、惜别、乡土、景物的流连忘返。前天惊悉李先生离世,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首怀古诗: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痛哉!
相关推荐
特劳特举办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
2019-09-26
特劳特伙伴公司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定位理论50周年全球盛典。自从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1969年首次提出商业领域的“定位”概念以来,经过50年的发展,对全球范围的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众多知名企业从这一战略理论中受益良多。
伙伴动态 | 明月镜片与德国徕卡开启战略合作
2024-11-01
2024年10月15日,“全新视界·徕卡镜片(Leica Eyecare)中国发布会”在上海新天地举办,中国镜片领军企业明月集团与全球光学巨头徕卡公司携手推出光学镜片,为中国消费者打造极致视觉体验。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公晚、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公兴、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曾哲、徕卡全球CEO Matthias Harsch、徕卡相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 Siegmund Dukek、徕卡视光全球董事总经理 Joerg Bauer、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邓德隆、特劳特(中国)公司首席战略官唐云川、璞月徕卡业务中国总经理王晶等公司高层及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共话发展。
媒体聚焦|邓德隆:要用什么战略定位,匹配当下的经济环境?
2024-11-01
定位理解起来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过于简单使得大家很容易忽略它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媒体聚焦 | 贾鹏雷对话邓德隆:大变局时代,中国企业的「定位之问」?
2024-02-05
1969年,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工业营销》杂志撰文《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定位理论诞生。
媒体聚焦|邓德隆:心智是终极战场 用一词定义企业
2023-12-05
【亿邦原创】11月29日消息,在2023亿邦未来零售年会上,特劳特伙伴公司全球总裁、特劳特(中国)公司董事长邓德隆发表了题为《大变局时代,迎接新定位》的演讲。他分享了对企业竞争阶段的理解以及特劳特公司在中国和美国的经验,指出企业要正确理解自己的定位和企业的成果,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媒体聚焦|邓德隆:新定位时代下,餐饮企业的4大战略要点
2023-10-16
2023中国餐饮品牌力峰会